鐵人三項與運動傷害
鐵人三項運動(Iroman Triothlon)或稱三項運動(Triathlon)由游泳、跑步、自行車三種運動所組成,為近百年內發起的運動,1920年代開始有類似鐵人三項的比賽,直到1970年間鐵人三項運動才在美國夏威夷正式誕生,發展至今不過40餘年,台灣自1991年舉辦第一場鐵人三項比賽至今已有25年,台灣參與鐵人三項的人口在世界排名已躍升至第13名,在亞洲排名第3僅次於日本、韓國,不只如此,台灣參與鐵人三項的人口每年仍以17%的比例持續上升,許多人以完成一場標準的鐵人賽事為夢想,不只男性熱愛這項運動,也有越來越多熱愛運動的女性投入鐵人三項賽事,完賽所帶來的成就感造就了鐵人三項獨特的魅力,挑戰體能極限的運動風氣已蔚為風潮。
根據國際鐵人三項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Triathlon Union (簡稱ITU)的資料顯示,世界每年參與鐵人三項比賽的總人數已超過210萬人,鐵人三項也在2000年初次成為奧運項目,目前奧林匹克所採用的是標準鐵人的距離,全長51.5公里,又稱標鐵距離,包含游泳1.5公里、自行車40公里、跑步10公里。為使更多人可以參與鐵人三項運動,也發展出許多不同距離的賽程(表一),如鐵人接力賽、小鐵人、半鐵等,不一樣的賽制讓參賽者能夠更容易接觸這項運動;除此之外,也有全長226公里的(游泳3.8公里/自行車180公里/跑步42.2公里)的超級鐵人讓參賽者們進一步挑戰體能顛峰。
表一 不同鐵人賽距離
選手在長距離、長時間的賽程中競爭,加上戶外的環境因素影響,使得運動傷害的發生時有所聞。結合了游泳、自行車、跑步的特性,鐵人三項的多元性造成運動傷害的種類也相對複雜,普遍的傷害包含曬傷、中暑、抽筋、肌肉韌帶拉傷、扭傷,甚至造成挫傷、擦傷、水泡等急性傷害。
更精確的考量游泳、自行車、跑步三項運動所使用的重複性動作,容易在過度使用的情形下發生傷害,也就是慢性運動傷害,指的是身體運動造成的微創傷經過日積月累後導致發炎疼痛。例如自由式游泳反覆的揮臂可能造成夾擠症候群、不當的轉身動作易使下背部拉傷或是椎間盤突出,反覆的滑水動作會讓肘部產生過度使用(疲勞性)的傷害,造成肌腱炎;自行車運動長時間騎乘可能發生肩頸酸痛、手握把麻痺、腕隧道症候群、下背疼痛、梨狀肌拉傷、鼠蹊部壓迫麻痺、股四頭肌肌腱炎、髕骨(膝蓋)股骨疼痛症、阿基里斯肌腱發炎、足踝拉傷、蹠骨疼痛、足底筋膜炎;跑步常見的傷害如髂脛束摩擦症候群、跑者膝、跳躍者膝、脛前疼痛等。
面對傷害只要把握正確的觀念,就能夠降低傷害的風險,像是在運動前進行充足的熱身與適度的伸展,不但可以降低運動風險還能提升運動表現;運動後收操可以幫助肌肉放鬆、促進代謝,更重要是有助於疲勞恢復。
處理急性傷害(傷處有紅腫熱痛現象)依循PRICE原則以防止患部持續擴大、控制發炎反應,所謂的PRICE指的是:
- Protection保護:保護受傷部位避免二次傷害。
- Rest休息:讓受傷部位休息,暫停運動。
- Ice冰敷:對於受傷部位施予冰敷處置,以溫度4-10度進行冰敷約15分鐘。
- Compression壓迫:對於受傷部位進行壓迫控制腫脹。
- Elevation抬高:將受傷部位擺放高於心臟高度,促進組織液回流。
慢性傷害是大部分選手最常遇到的狀況,應適時就醫並注意平時的保養照護,像是針對受傷部位進行伸展、熱敷、水療、物理治療等,使受傷部位得以放鬆並促進循環、加速修補,順帶一提,當受傷部位還處於發炎(有紅、腫、熱、痛現象)時應避免熱敷以防止發炎反應加劇,除了積極治療之外,更重要的是加強肌力訓練,使受傷部位恢復至受傷前的水準甚至比受傷前更加強壯,這是才是避免慢性傷害的不二法門。
游泳、自行車、跑步個別皆是相當具挑戰性的運動,更遑論鐵人三項必須一口氣進行這三項運動,要完成每一場賽事都具有相當的困難度,有別於其他運動項目與對手競爭勝負,鐵人三項強調完成賽事即是勝利,核心價值更著重於挑戰自我極限及自我肯定,除了足夠的練習之外,同時選擇適合自己的配備並規劃完善的策略,希望大家能在充分的準備之下,免於運動傷害所苦並發揮全力、挑戰自我、再創佳績!
專業校閱: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余家賢
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能力分析室 運科專員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